2025-05-30 11:03 来源:南方日报
石井河上,鼓声如雷,桨影翻飞,白云区龙舟公开赛燃情启幕。石建华 摄
六脉皆通海,青山半入城。广州依水而生,因水而兴。水脉滋养着城脉,见证着城市的变迁。
5月24日,白云区石井河上,鼓声如雷,桨影翻飞,白云区龙舟公开赛燃情启幕。来自区内7个镇街的18支队伍齐聚一堂,约800名健儿挥臂竞渡,吸引了众多市民和龙舟爱好者前来观战。
自古以来,广州就是一座建在水上的城市,河道交错水系繁密。龙舟赛传统民俗,正是诞生于独特的地理条件。由于早期粗放式的发展,石井河一度成为了广州治水难度最大的黑臭河涌之一,龙船竞渡也逐渐消失。“环境就是民生”,白云区经过十余年来的大力治水,如今的石井河碧波荡漾、白鹭蹁跹,水质从劣Ⅴ类跃升至Ⅲ类标准,一河两岸成为市民散步、游玩的热门地。
广州治水看白云。白云区是广州市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,有278条河涌,总长度约790公里,治理难度大。时隔13年,白云区龙舟公开赛如今重返石井河,正是白云区生态治理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白云区的河湖面貌正在华丽变身:一条条黑臭河涌变清,一段段亮丽碧道初现,一个个水浸黑点“摘帽”……2020年,白云区被国务院评为河长制湖长制全国10个先进县(区)之一。
河湖治理,久久为功。站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,白云区坚持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,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引领下,持续打造水清岸绿、河畅景美的自然生态景观,绘就白云区河湖的美丽图景,造就人民幸福的生态白云。
●南方日报记者 黄楚旋 谭超
十年治水
从“黑臭河涌”到“生态水廊”
当龙舟穿过省级文物石井桥的桥洞时,“双龙出水”的震撼场面再度上演。这一幕,不仅点燃了白云人的端午回忆,更象征了石井河从“黑臭河涌”蝶变为“生态水廊”的有力证明。
“现在的水质和环境比过去好太多了,划船时没有异味。”夺得头筹的石门街鸦岗男子龙舟队队员蔡濠声提到,近年来政府对石井河的治理成效显著,为赛事回归奠定基础。
白云区龙舟赛重返石井河,标志着生态与文化的双重回归。队员们特别感谢政府对环境的投入,称“这是送给龙舟文化最好的礼物”。蔡濠声激动地说:“从学划船第一天起,就听老一辈讲述从前在石井河夺冠的故事。”
石井河起于白云区均禾街白海面水闸,与新市涌汇合成增埗河流入珠江。在张村经济联社党总支部书记张子乐的记忆里,上世纪70年代时,石井河的水还可以饮用,小时候常常在河里玩水。随着沿岸建筑越来越密集,加上没有截污纳管以及雨污分流,石井河逐渐变成一条“黑龙”。
自2008年开始,石井河启动综合整治工作,一场超过十年的变化从此开始。2017年,石井河消除黑臭,隔年水质提升至V类,2021年提升至Ⅳ类,2024年至今,水质已达到Ⅲ类水标准。
白云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近年来,石井河流域配套市政污水管网约1083公里,其中干支管约291公里,城中村新建管网约792公里;石井河流域白云区段有石井净水厂和石井污水处理厂,处理能力共计60万吨/日。同时,对沿线的“散乱污”进行了重点治理,日常保洁实现常态化。
漫步在石井河边,两岸绿树成荫,河面上不时有鱼群游过,还有环卫作业船及时清理树叶等垃圾。石井街相关负责人表示,街道不断强化石井河沿线垃圾黑点整治,确保河涌水域和堤岸垃圾日产日清,对巡查发现涉及流域的重点突出污染问题,将组织开展上下游和左右岸交叉执法、联动执法。
一河两岸
文旅融合绘就“湾区之芯”
龙舟赛当天,市民观众不仅可以欣赏精彩的水上竞速,还能“沉浸式”体验极具石井特色的端午粤市“岭南风物集”,赏广州非遗文创,叹岭南风味美食,品时尚之都活力。“石井桥遇上汉服、粤剧和旗袍,原来还能这么美、这么潮!”市民张女士惊喜说道。
石井河之美,远不局限于端午期间。白云区石井街有关负责人介绍,石井街将以石井河为纽带,把“绿水青山”变为“金山银山”,建设“一河两岸”文旅示范区,结合非遗、现代科技、生态及多元业态,打造集观光、休闲、文化、时尚消费于一体的石井岭南风情文化创意街区,实现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激情碰撞。
据白云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石井河“一河两岸”策划首开示范区主要涵盖石井河段约2.5公里范围,将塑造白云最具活力2.5公里水畔和石井岭南风情文化创意街区。
在此基础上,石井河沿岸“文旅+”生态综合提升工程将同步启动,除了打造碧水绿树自然景观,石井街河段沿线的石井桥、升平社学、义勇祠等省级历史文物,广东兵工总厂红色教育基地等,都将成为该河段发展文旅产业的基础。
随着滨水空间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,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想在石井河成为可能。据介绍,白云区将继续美化石井河沿线环境,构建“一河十景”空间格局,从上游至下游划分“石井寻迹、时尚新彩、码头时光、智慧未来”四湾主题,打造1小时水上观光航线,结合产业升级、城市更新、碧带建设等,打造滨水活力区。以白鹭栖息地保护为切入点,两岸公园优先开展生态岸线改造,打开临水绿化视野,形成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”的生态廊道。
最终,一幅以“湾区之芯·魅力河畔”为主题的风景画缓缓浮现——特色水上游船串联起“白海面—石井河—增埗河”全长20.41公里的四大主题文旅体验区,打造人文荟萃的历史河畔、时尚科技的文旅水岸品牌。
从“治水”到“管水”,石井河的重生焕新,不仅是生态修复的硕果,更是白云守护碧水长流的生动实践,形成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白云经验”。
全域提升
“全民治水+数字赋能”
实现碧水长流
来到人和镇流溪河与兔岗坑的闸口处,只见河面宽敞干净,河水清澈,河涌两侧的绿植见证了一条黑臭水沟的蝶变;
沿着沙坑涌的碧道漫步,一路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,树木苍翠,涓涓细流清澈见底,令人身心放松、舒适惬意;
骑行在白云湖畔,波光粼粼令人沉醉,一条11.8千米的绿美碧带在国家水利风景区中,串联起数字科技生态滨水长廊;
在太和镇的山间,和龙水库宛如一块绿宝石,尽显山水人文融合之美,更是广东省第三个通过水利部专家组现场评价的水库工程,跻身“国家队”……
十余年来,白云区统筹推进河湖系统治理,探索特大城市治水之道,重塑云山珠水新活力。如今,白云区河湖面貌焕然一新,高品质水生态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按下“加速键”。
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、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,278条河涌蜿蜒流淌,总长度约790公里。仅仅数年前,区内黑臭河涌总长度约200公里,坊间流传着“广州治水看白云”的说法。
面对较为复杂的治水环境,白云区打响“治水攻坚战”,全面推进全区水环境整治工作。全民式参与、地毯式“洗楼”、全天式巡河“洗涌”……白云以河湖长制为方,啃下一个个“硬骨头”,让“黑水河”成为过去时,水清岸绿成为白云治水的“金招牌”。
如果说全民治水是白云河涌重生的基石,那么数字赋能就是让碧水长流的智慧引擎。
在白云区治水攻坚的战场上,科技力量正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方式重塑着人水和谐的新范式。曾经需要两小时巡查的和龙水库,如今通过百度智能云平台构建起“数字孪生”水系,24.8平方公里的水域在智慧大屏上纤毫毕现。这套会思考的“水务大脑”,让风险预警跑在问题发生前,真正实现了“一块智慧屏就能全面管理”的智慧治理。
2020年,白云区被国务院评为河长制湖长制全国10个先进县(区)之一,沉淀出一套超大城市治水之道的“白云模式”。
徙木立信更需久久为功。2024年以来,白云区陆续实施“环境保护促进年”“美丽促进年”专项行动,推动水环境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:全区4个国考、省考断面年均水质首次实现全面优良;40条纳入国家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河涌保持“长治久清”;70条重点区域一级支流基本消除劣V类……
白云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白云区将持续完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,强化河湖长责任落实,不断改善全区水环境质量,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水环境治理格局。
千里碧道,悠悠水长。“水清岸绿、鱼翔浅底、白鹭成群”的美好愿景背后,是无数治水人员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。如今,流淌在白云肌理中的每一条河流,既是生态修复的答卷,更是产城共融的纽带——一曲水与城的交响,正以湾区之心为谱,向着山河万里奔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