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5-21 11:26 来源:南方+
今年5月22日是第25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,主题为“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”。5月17日,2025年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启动仪式在肇庆举行,现场专家介绍新种发现的故事,并展出珍贵标本、生态监测“黑科技”。
号召社会各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
此次活动由省生态环境厅联合肇庆市人民政府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省教育厅、省科学技术厅、省自然资源厅、省水利厅、省农业农村厅、省林业局、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部门在肇庆市举行,旨在凝聚社会各界力量,共筑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,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贡献力量。
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徐晓霞在致辞中指出,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牵引,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,连续四年获评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等次,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高位改善。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持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机制,有序推动生物多样性全方位、多主体、深领域综合保护,强化信息公开和舆论监督。同时,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全社会参与,她号召社会各界和公众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,推动构建全民支持、全民参与、全民监督、全民共享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。
肇庆市市长许晓雄在致辞中表示,肇庆将大力弘扬“岳山造林”光荣传统,持续推进造林绿化和自然保护地建设,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,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协同共进,擦亮肇庆现代化建设的生态底色。
广东自然保护地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份首位
活动现场发布了全省首个《广东省生物多样性(2025年)》报告,该报告由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。
报告显示,过去一年,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迈入新阶段。
广东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,岭南国家公园、华南国家植物园等重点项目加速建设,我省自然保护地数量位居全国各省份首位。
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3.03%,现存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近500种,广东特有野生动植物458种,物种总数居全国前列。2022-2024年,广东发表333个新物种,平均每三天发现一个。穿山甲等珍稀种群频繁现身,野生动植物分布范围持续扩大。
现场,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凡强介绍了近年新种植物“章鱼假糙苏”的故事,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现场分享了“物种宝库”鼎湖山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重要意义。肇庆鼎湖山是新中国首批命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。过去10年的科研监测发现,鼎湖山保护区新增近400种野生动物分布新纪录。
为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能力、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,广东也积极推动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。2024年,广东湛江红树林站(海洋)、珠江口站(海洋)、大亚湾站(海洋)、江门站(森林)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,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,活动现场为四个监测站揭牌。
展出珍稀动植物标本近100个
现场活动也亮点颇多,吸引不少市民驻足。
精美的图片、简洁的说明,现场设置的生物多样性展板,展示着广东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的成就。
白鹇、穿山甲、黄鼬……现场还展出珍稀动植物标本近100个,广东特色昆虫标本40余个,每一个标本都是自然史的“活档案”,吸引市民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。
现场还展示了多种生态监测的“黑科技”。
“背包式激光雷达(LiDAR)可快速获取单木及林分尺度三维结构数据,单日测量面积是20公顷,乔木大概3万多株,以前人工一天可能就测量几百株,效率显著提升。”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高级工程师余欣繁介绍。同时,展示的声纹监测、红外相机等,则可用于3D监测植物、实时监测鸟类、兽类等。
此外,现场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环保科普游戏活动,生物多样性连连看、自然色彩拍拍掌等游戏,以趣味互动的方式,向公众普及环境科学知识,倡导践行绿色低碳生活,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中来,共建共享美丽广东美好家园。
南方+记者 张子俊
通讯员 粤环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