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3-28 09:47 来源:南方号
2025年3月,春意盎然的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百花涌两岸碧道蜿蜒、绿树成荫,市民或漫步或骑行,孩童在亲水平台嬉戏,一幅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。
谁能想到,这条如今被誉为“城市绿脉”的河涌,曾因黑臭问题饱受诟病?近年来,荔城街以百花涌黑臭河涌整治为核心,结合碧道建设与社区治理,探索出一条“生态修复+城市更新+民生福祉”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。
一、破局:向黑臭宣战,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
百花涌全长7.5公里,流经9个村社区,是贯穿荔城街城区的重要河涌,但因历史遗留的工业排污、生活污水直排及河道淤塞等问题,一度成为“黑臭典型”。2018年以来,荔城街通过“截污、清淤、管理”三步走策略,系统性推进整治:
(一)截污纳管,斩断污染源头:新建截污管道约16.6公里,新建雨、污管渠约4.16公里,对现有管网检测、清淤、修复,局部树脂固化修复620处,CIPP原位固化整体修复3578.8米,不锈钢双涨圈修复10处,开挖修复333处。
(二)清淤疏浚,恢复河道活力:累计清淤河道1.02万立方米,拓宽狭窄河段,增设生态护坡,提升行洪能力与自净功能。
(三)长效管护,压实河长责任:建立“区—街—村(居)”三级河长巡查机制,配备专职保洁队伍,实现水面无漂浮垃圾、岸线无杂物堆积。
整治前后对比图
二、蝶变:碧道为轴,激活城市生态与人文价值
近年来,荔城街以“碧道+”理念深化百花涌治理,将水利工程与城市更新、文化传承深度融合,打造“水岸共生”的活力走廊。
(一)生态碧道,串联绿色生活圈。依托百花涌整治成果,建成7.5公里滨水碧道,沿线布局观景平台、湿地公园和休闲驿站等设施。碧道设计融入海绵城市理念,采用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,既缓解内涝又涵养水源,成为居民健身、社交的“城市客厅”。
(二)文化赋能,唤醒水乡记忆。在广场社区段,原本杂乱的河岸被改造为“文化小公园”,墙体彩绘描绘保护水资源、爱护环境,垃圾分类等科普知识,休闲长廊与古榕树相映成趣。百花碧道建设中将便民步道、石桌石凳等“微改造”融入广场项目,既保留乡愁记忆,又提升功能品质。
(三)儿童友好,打造亲子乐园。2023年9月,十里百花碧道成功入选广州市首批儿童友好试点基地,成为增城区首条儿童友好型碧道。这一改造不仅填补了城区儿童活动空间不足的短板,更通过“十里百花的故事线”设计——每段区域以不同花卉为主题,融入科普标识与童趣彩绘,让儿童在游玩中感知自然与城市历史。
三、共生:社区治理创新,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
百花涌治理不仅是工程项目的胜利,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。荔城街以“一带四圈”模式(百花涌示范带+环翠、广场、沿江、百花四大社区圈),推动治水与社区品质提升双向赋能。
(一)党建引领,凝聚治理合力。社区定期开展党员治水护水志愿行动,党员先锋们用脚步丈量河道,用行动传递理念。他们走街串巷,不仅仔细捡拾草丛中的烟蒂、塑料袋,打捞水面漂浮物,而且深入社区居民,向群众宣传普及水环境知识,阐释河湖长制的意义、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,倡议引导大家树立生态文明理念,在春日的河畔绘就了一幅“党旗红”与“生态绿”交相辉映的治水图景。
(二)治水课堂,增强护河意识。如今,治水工作已从政府单一推动,转变为“全民治水”。校园作为激发社会参与的关键教育场所,荔城街中心小学因地处百花涌边,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。去年以来,荔城街中心小学通过组织师生和家长开展“六个一活动”,大力推动河长制进校园、进课堂,鼓励学生争当民间小河长,增强学生的节水、惜水、护水意识,争当河湖的保护者。
从黑臭河涌到生态碧道,百花涌的嬗变是荔城街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的缩影。这里的故事证明,生态环境治理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底线,更是驱动经济升级、增进民生福祉的“金钥匙”。荔城街将以百花涌治理为样板,持续推进河涌系统整治,让“推窗见绿、漫步亲水”成为荔城标配。
来源: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城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中心水利工作组